複眼人 

*圖為自有書拍攝,有套書套色差難免*

 

隱隱約約有種在看《群》+《鯨生鯨世》+《海中鬼影:鰓人》的錯覺,寫作的手法意外的沒有一些老派台灣文學文謅謅又不順的感覺。其中父親與小男孩的部分有點像是劉克襄的《座頭鯨赫連麼麼》。反諷與環保意識濃厚,在人的部分著重心靈上失去寄託,生理上失去土地,傳統式微的部分。最少有四種觀點同時在書中進行,彼此交錯卻清晰。


就我自己的感覺來看,作者的寫作手法頗有日式小說的氛圍,但是就觀點與氣度、敘事手法與主題的選擇,這部分與歐美小說的宏觀比較類似。整部小說中,讀者參與小說的感覺是若即若離,不會過份期待卻同時有著什麼牽引著繼續讀下去。有趣的是,作者用隱喻又不是很隱的感覺在描寫台灣且幽默諷刺蠻多點,有時一邊讀會一邊癡癡竊笑XD
整部書現在回想起來(讀畢大約是今年五、六月時),感覺一直是有點陰陰的卻又有陽光天氣但是氣溫是涼涼的,該怎麼形容呢......大概就是所謂"傻子的陽光"(*忘了在哪讀來的,北歐地區冬季會出現陽光明亮晴朗無雲的天氣,但是外頭氣溫低到會哭爹喊娘,當地人稱為傻子的陽光),書中世界的氣味聞起來就像在陰雨天待在擁有茂盛森林的山上,水和泥土和對陌生無知的恐懼。故事節奏不快,緩緩流動仿若冰層下方依然活躍的水流,細細品味所有一切的味道,讀完會有種恍若隔世的錯覺。

 

書中有提到雪隧,對雪隧相關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時英文課本裡一篇關於雪隧的文章,整篇文章都在讚揚台灣的工程技術、工程師、這是一個多麼浩大,台灣道路工程的一個新里程碑...云云。當時也覺得"哇~台灣人真的好厲害喔,雪隧真是個值得驕傲的東西,連外國知名工程師都這麼稱讚耶!",雖然已經隱隱約約知道,就這麼挖穿富含地下水層的雪山可能會為已經有缺水情況的台灣帶來更多麻煩,卻從沒想過更深入的問題。作者運用了不同的角度來告訴讀者在所謂的"驕傲與光榮"背後,其實隱藏著大量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是一觸及發或是已經發生卻沒有獲得應當的關注。

 

不同於近年來發燒的環保以及大災難題材(雖然最近有退燒的樣子),多數電影用直接、具強烈衝擊的畫面:大洪水、無止盡的暴風雪或是疾病、乾旱等等,作者選擇了更細微更貼近我們生活的表現手法,一些小小的習慣、小小的理所當然卻造成往後的劇烈影響,不是像大海嘯或是同時多個龍捲風那種突然暴走,而是有種會在某一天忽然驚嚇到"周遭已經改變"或是"以前好像不是這個樣子"。這幾天颱風的相關新聞,真的頗讓我有這樣子的感受,某某地區在以前從未傳出淹大水之類的重大災情,卻在現在、某一個颱風、某一陣突發豪雨卻淹的需要國軍弟兄們搶救。種種細微的描述,那股淡淡示警一直在故事的底層緩緩脈動。

 

整篇最令我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的是後面複眼人與男人的對話:

*有書文,不喜請跳過紅字*



「你不救我沒關係,但是我兒子在上面,在岩壁上,求求你救救他。」「我誰也不能救。」複眼人的回答沒有情緒,毫無猶疑,斬釘截鐵。「何況,上面沒有任何人。」「胡說!我兒子就在上面!我不管你是誰,拜託,拜託,我求求你,你一定要救他!」男子不知道哪裡來的氣力,大聲狂吼。「你知道的,」複眼人看著他,無數小眼瞬間明滅。那眼睛像是潛藏著海底的某道暗流,它會吸住你、拖走你、淹沒你,「上面根本沒有任何人。根本沒有。」

 

所有的一切改變,一切小小的無心,無所謂,理所當然,最後導致的習慣與適應,不只是地球環境病了,我們自身也病了。人類是適應力很強的生物,二萬4500年前開始出現的克羅馬儂人在冰天雪地適應下來,漸漸成為現代人,而現代人運用其構造複雜的大腦逐漸占領了地球各角落。缺水地區建造水庫、海水淡化,房子不夠住於是往天持續增建有如向上天挑戰的巴別塔。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被打落回歸虛無吧。科技是帶來了好處,背後我們犧牲了些什麼卻很少考慮到,或許有時不說清真相,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好的,但是活在虛假中,又是真的活著嗎?接著又看完下面同場加映的作者訪談,突然發現:就算我已經嘗試著客觀,卻只有一種觀點殊不知去深入了解其他的、另外的觀點。或許也是一種另類同理心吧!這種不只表達出自己觀點更接受其他觀點的作為,的確是蠻值得讓人去努力學習,而非只是堅持觀點爭個你死我活,贏了就大聲炫耀或放肆批評敗方。

 

--引用自 灰鷹巢城:吳明益的長篇小說「複眼人」的全球英文版權終於確定由英國最重量級的翻譯文學出版社 Harvill Secker 簽下,正式進軍國際,美國版權也由 Pantheon(曾出版哈金、余華、村上春樹)買下。

*引用來源:全世界,我們來了!--吳明益老師的《複眼人》 售出英美版權

*同場加映:陽光書坊:吳明益談複眼人*

arrow
arrow

    阿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